很多企业都在通过项目的方式实施精益生产或六西格玛改进。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聊精益和六西格玛的差异。
在IATF16949标准7.1.3.1及主机厂顾客特殊要求(CSR)手册中,多次提到过精益生产,企业通过精益生产的实施,提高效率,提升良品率,减小变差,才能使产品制造成本降下来,进而降低产品单价和整车价格。保证质量水平和可靠性前提下的降低价格,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精益生产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多种技术组合在生产现场的实施,可分为日式的准时生产机制JIT(Just In Time)和美式的Lean,其主要技术工具大致相同,如5S,7大浪费管理,快速换模,单件流等。有差异的部分也已经逐步融合,如全面质量控制QCC,全面生产维护TPM,价值流VSM等。
美式与日式精益生产的主要差异,我认为还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精益是管理层面为核心的工作,这里的管理层面是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两者相比较——
JIT强调人的改造,比如,在众多日本企业中,对操作动作进行拍摄和节拍分析,用秒表记录操作者拿取,定位,调整,拧紧,转身,行走等动作的时间,然后采取措施,消除不必要的动作。
而Lean则强调职业人的方法应用,从技术工具的角度解决问题,单件流就是例子,比如,用多台加工中心组成一个加工阵,覆盖所有加工工序,使产品没有转序流动。
两者在工具层面的差异已经微乎其微。JIT和lean的起源均可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的日本,研究对象是系统与子系统的效率。
再看六西格玛,它起源于实验设计DOE,分为MOTO流派和GE流派,确切来讲是一种基于工程技术的改进,六西格玛应用在质量领域解决质量问题只是很小一个部分,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说六西格玛只是解决质量问题的工具,并不全对。
本质上,六西格玛是任务导向的技术工具,需要团队方式的工作,又称为跨功能小组CrossFunction Team。可分为DMAIC,DFSS模式(这让我联想到QbD,质量源于设计)。强调逻辑性。研究的对象是波动与波动源,所以,DOE在其中的应用是最多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因子,水平和响应的关系,进而锁定核心因子。
精益是系统性变革,六西格玛是项目性改善。精益是以管理为核心,六西格玛是以项目为核心。两者在应用中有交叉。两者都不单纯属于质量范畴,而是质量,效率,成本,财务等范畴的集合。
精益对管理能力要求高,注重细节,注重持续改善和执行力,更像个大众工具。六西格玛对职业素质要求高,注重逻辑与统计技术,对准确性要求高,是突破性改进,是专业工具。
无论哪种类型的工具,适用才是王道。希望企业能够用好工具,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本文来自公众号:校长质量咖啡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