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恒认证检测(广东)有限公司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CEO致辞
组织架构
企业文化
人才招聘
业务范围
企业相册
荣誉资质
证书查询
证书信息查询
培训信息查询
审核员专区
审核员资质查询
审核员登录
审核员专区动态
在线功能
申请认证
监督管理
在线客服
公开文件
体系认证
法律法规
分支机构
分部中心
办事中心
联系我们
公开文件
体系认证
法律法规
 
天气信息
 
学习园地
用工匠精神推动质量管理

两千多年以前,在东海之滨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齐国。当时齐国的宰相名叫管仲,管仲为了强国富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四民分业论”就是把齐国的老百姓按照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种身份,不同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从此,工匠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站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为求生存,披星戴月,为求荣耀,精雕细琢,创造出辉煌的成就,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鲁班巧工”“奚仲造车”“干将莫邪”“赵州桥”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构筑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工匠文化”。特别是“鲁班巧工”可谓家喻户晓,关于鲁班的发明创造故事更是层出不穷。“鲁班”这个名字已成为古代劳动人员智慧的象征,“鲁班精神”也经过时间的洗礼被大家广泛推崇。

鲁班精神即为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是核心

提起“鲁班精神”,我们首先要了解鲁班其人。

 

鲁班,姬姓,公输氏,名般。“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其为鲁班。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掌握了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相传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因此,他被尊称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百工圣祖”。

 

“鲁班精神”是对鲁班善于观察和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升华,是对古代工匠群体的充分肯定,是古代工匠们的真实体现和智慧结晶。因此可以说,“鲁班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是一种严谨务实、科学创新的精神。其核心内容包括尊重科学的态度、敢于创新的勇气、自我反省的魄力和乐于奉献的胸怀。其内涵主要是: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等。

 

(一)敬业

 

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工匠者的敬业就是要无限地热爱自己从事的行业,要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谨慎审视,兢兢业业。

 

(二)专注

 

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专注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

 

中国古代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或几件内容相近的事情。《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白居易所著《卖油翁》中的卖油老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等大抵如此。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匠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行业的领航者。

 

(三)精益

 

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事情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

 

宋代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些都是古代精益精神的一种体现。

 

能决胜全球的产品,无不是工匠们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丝绸之路运转的丝绸和瓷器何以誉满亚欧、畅销世界、成为经典?靠的就是工匠们一针一线、每道工序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的精益精神。

 

(四)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工巧匠”鲁班推动了木匠行业的巨大进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现下正热传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也正引领者世界发展潮流,推动着新科技高速发展。

 

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固执保守,它强调的是不拘一格的“匠气”,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它要求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

工匠精神——直到失去才醒悟

(一)组织的战略决策减弱了匠人对技术的执着

 

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较薄弱的条件下,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使经济尽快发展起来、商品丰富起来,全国各地大力执行了“招商引资”“借鸡下蛋”“市场换技术”等发展战略,虽有非常健全的产品生产和加工链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但在整个经济发展只争朝夕的年代,企业和个人都没有时间和动力进行技术的钻研和产品的创新,一味地依赖大量引进其他国家的技术或大量进口某些核心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极大地减弱了工匠们钻研技术的执着,匠人普遍感觉灰心丧气、失落迷茫。

 

(二)产品的服务功能与生产品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减弱影响了质量提升

 

传统的工匠艺人制作的手工艺产品多是直接为人们服务的,而且往往是为街坊邻里服务的,工匠们会直接与自己的服务对象打交道,直接面对用户的反馈,质量意识自然而然地会在用户不经意地流露出不信任表情时被建立起来。工匠们必须既是制作者,同时也是质量管理者,要直接对产品的质量负责。这大概就是古人的工匠精神得以存在数千年的主要原因。

 

而到了工业化时代,许多工人不再直接制造“为实用服务”的产品,他们往往只负责一道工序,或者只生产一个零部件,很难有生产的产品直接让用户使用的成就感,也无法切身感知这个零件的瑕疵所造成的用户的不满,质量意识日渐淡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样也很微弱。

 

(三)知识产品保护的力度影响了匠人创新的热情

 

由于我国商品经济起步较晚,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刚刚开始,各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法律法规也只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因此,新发明、新创造的动力就严重不足。因为一个新发明、新创造的出现,要花费工匠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大量物力、财力的支持,如果它一经出现得不到社会的保护,马上会出现大量的仿冒复制,许多取巧之人不劳而获,而作为付出大量汗水和智慧的工匠们却颗粒无收。长此以往,试想谁还会不辞辛苦地继续改进、继续创新?所以说,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也极大地影响着匠人们创新的动力和热情。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虽然我们的工匠精神已失落了一段时间,但我们已认识到了失落的严重性,新工匠们正在觉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匠精神一定可以回归。

质量需要工匠精神

——质量追求靠精神

说起“瑞士军刀”,每个人都不陌生,它是刀具中的极品,是刀具中贵族的象征。

 

“瑞士军刀”一共有100多种组合,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组合的质量,从外观上看,每个赝品几乎都能以假乱真,但没有一把赝品能够轻松自如地打开和关闭。

 

刀具算不上高科技产品,为什么照猫画虎也达不到效果呢?

 

维氏集团的首席执行官(CEO)卡尔•埃尔森纳四世(Carl Elsener)是这样说的:“我们没有什么秘密,军刀生产的所有流程和标准都是公开的。如果说有秘密的话,那就是把每一个简单的部分都精确组装到一起。”一个品牌的价值应该是品质、功能,以及设计和创新,这四个价值中,卡尔四世认为首先就是品质和功能性。作为品牌价值的核心,品质和功能性在现实中却并不那么夺人眼球,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对技术和细节的无限雕琢。

 

卡尔四世的话揭示了一个道理:高品质的产品不是来自夸夸其谈,也不是来自什么“高大上”,而是来自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所以说,高质量需要工匠精神保驾护航。

传承、弘扬工匠精神

——从战略设计到落地实施

当今中国,全面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那么,加强、加快工匠精神的传承,究竟路在何方?

 

至少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战略层面;二是实施层面。

 

关于战略层面,政府应通过质量战略和制度建设,引导全社会尊重和弘扬工匠精神,尊重匠人。可借鉴先进制作大国的双元制和三元制,完善政府、协会和企业三方共建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还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度,鼓励建立大师工作室等。企业应建立培养工匠精神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家应专注产品质量提升,致力于“百年老店”和“隐形冠军”的打造,引领企业提升产品的国际质量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应注重企业人力资本质量管理建设,建立系统化的工匠培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改善一线工人工作环境,完善终身晋升制度;积极参与制定人力资本质量管理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提高中国质量管理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关于实施层面,笔者认为有三个维度。

 

(一)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工匠在古代等级社会中一直处于社会下层,工匠往往不入统治者的“法眼”而被归为“三教九流”。唐宋以后,手工业者身份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封建王朝依然奉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将工商业视为末业,对工商业者进行压制。特别是儒家主流思想向来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倡导“君子不器”,轻视职业技能教育,认为匠人们都是一些奇技淫巧,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而当代中国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社会和企业依然缺乏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其实质是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尊重。这既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二)建立系统的职业培养机制

 

一是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也就是要以改革的思路,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学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二是要继承古代“师徒制”教育传统。古代流行的中国艺徒制度和西方行会的学徒制,采取的都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学徒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师徒制”通过“手把手”“一对一”的培养方式,有利于那些非物质传统技艺的传授和工匠精神的养成。三是要实行国家工匠技能认证制度。也就是在加强现行职业教育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借鉴职业教育考试制度,全面实行工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工匠技能等级认证制度,不断提高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

 

(三)打造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它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也是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灵魂。显然,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价值来自“化人”的过程,同时又必须回归于“化人”的过程。无疑,工匠精神中蕴含的巨大力量,也需要通过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而得到发扬光大,并使之在滋养员工精神、推动企业发展中得到验证和释放。

 

工匠精神的回归之路还很长,绝非一时之功,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点滴积累,方得大成。

【文章节选自《中国质量》杂志20234

【上一篇】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的区别
【下一篇】荐读 | 企业节能诊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CEO致辞
组织架构
企业文化
人才招聘
业务范围
证书查询
证书信息查询
培训信息查询
在线功能
申请认证
监督管理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地址:东莞市樟木头镇樟罗社区西城路长虹百荟花园22幢办公1211
联系电话:0769-87133989
公司邮箱:market@aemsglobal.com
了解更多
版权所有©国恒认证检测(广东)有限公司  制作与维护:星河东莞网站建设  企业邮箱  粤ICP备18146035号-1